원문

한서 예문지 (지10)

상 상 2018. 11. 29. 13:21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 六藝略 ==

 

< >

 

易經十二篇梁丘三家

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

服氏二篇

楊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衞人事周王孫

韓氏二篇名嬰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

淮南道訓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

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傳之訖于宣有施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 . . . . . . . . . . . . . . . . .

 

< >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

經二十九卷小夏侯二家歐陽經)〔十二卷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

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 . . . . . . . . . . . . . . . .

 

< >

 

詩經二十八卷韓三家

魯故二十五卷

魯說二十八卷

齊后氏故二十卷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

齊后氏傳三十九卷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

齊雜記十八卷

韓故三十六卷

韓內傳四卷

韓外傳六卷

韓說四十一卷

毛詩二十九卷

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書曰:「詩言志,()〔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 . . . . . . . . . . . . . . . . .

 

< >

 

禮古經五十六卷七十)〔十七后氏戴氏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

曲臺后倉九篇

中庸說二篇

明堂陰陽說五篇

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周官傳四篇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禪羣祀二十二篇

封禪議對十九篇武帝時也

漢封禪羣祀三十六篇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學七十)〔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

. . . . . . . . . . . . . . . . . .

 

< >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

雅歌詩四篇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後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二者相與並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衞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以益微

. . . . . . . . . . . . . . . . . .

 

< 春秋 >

 

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

鄒氏傳十一卷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

左氏微二篇

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也

張氏微十篇

虞氏微傳二篇趙相虞卿

公羊外傳五十篇

穀梁外傳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國語五十四篇劉向分國語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戰國策二十三篇記春秋後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太古以來年紀二篇

漢著記百九十卷

漢大年紀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襃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 . . . . . . . . . . . . . . . . .

 

< 論語 >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 . . . . . . . . . . . . . . . . 

 

< 孝經 >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孫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

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

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 . . . . . . . . . . . . . .

 

< 小學 >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八體六技

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揚於王庭」,言其宣揚於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羣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

---------------------------------------------------------

 

 

== 諸子略 ==

 

< 儒家 >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衆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衰此辟儒之患

. . . . . . . . . . . .

 

< 道家 >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 . . . . . . . . . . . . . . . . .

 

< 陰陽家 >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衞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家 >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彊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衞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鼂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 . . . . . . . . . . . . . . . . .

 

< 名家 >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析亂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墨家 >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 . . . . . . . . . . . . . . . . .

 

< 從橫家 >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莊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 . . . . . . . . . . . . . . . . .

 

< 雜家 >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合名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 . . . . . . . . . . . . . . . . .

 

< 農家 >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 . . . . . . . . . . . . . . . . .

 

< 小說家 >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 . . . . . . . . . . . . . . . . .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蹵?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

 

== 詩賦略 ==

 

< >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

唐勒賦四篇楚人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

趙幽王賦一篇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

賈誼賦七篇

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淮南王羣臣賦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陽丘侯劉隁賦十九篇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蔡甲賦一篇

上所自造賦二篇

兒寬賦二篇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與王襃同時也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襃賦十六篇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陸賈賦三篇

枚皋賦百二十篇

朱建賦二篇

常侍郎莊怱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

嚴助賦三十五篇

朱買臣賦三篇

宗正劉辟彊賦八篇

司馬遷賦八篇

郎中臣嬰齊賦十篇

臣說賦九篇

臣吾賦十八篇

遼東太守蘇季賦一篇

蕭望之賦四篇

河內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

給事黃門侍郎李息賦九篇

淮陽憲王賦二篇

揚雄賦十二篇

待詔馮商賦九篇

博士弟子杜參賦二篇

車郎張豐賦三篇張子僑子

驃騎將軍朱宇賦三篇

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揚雄八篇

 

孫卿賦十篇

秦時雜賦九篇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

廣川惠王越賦五篇

長沙王羣臣賦三篇

魏內史賦二篇

東暆令延年賦七篇

衞士令李忠賦二篇

張偃賦二篇

賈充賦四篇

張仁賦六篇

秦充賦二篇

李步昌賦二篇

侍郎謝多賦十篇

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

雒陽錡華賦九篇

眭弘賦一篇

別栩陽賦五篇

臣昌市賦六篇

臣義賦二篇

黃門書者假史王商賦十三篇

侍中徐博賦四篇

黃門書者王廣呂嘉賦五篇

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

左馮翊史路恭賦八篇

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 . . . . . . . . . . . . . . . . .

 

< 雜賦 >

 

客主賦十八篇

雜行出及頌德賦二十四篇

雜四夷及兵賦二十篇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

雜鼓琴劍戲賦十三篇

雜山陵水泡雲氣雨旱賦十六篇

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

)〔雜賦三十四篇

成相雜辭十一篇

隱書十八篇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 . . . . . . . . . . . . . . . . .

 

< 歌詩 >

 

高祖歌詩二篇

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

宗廟歌詩五篇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

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四篇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

燕代謳雁門雲中隴西歌詩九篇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

齊鄭歌詩四篇

淮南歌詩四篇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

河東蒲反歌詩一篇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

雜歌詩九篇

雒陽歌詩四篇

河南周歌詩七篇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

周謠歌詩七十五篇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

諸神歌詩三篇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

周歌詩二篇

南郡歌詩五篇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揚雄八篇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詩賦為五種

-------------------------------------------------------------------------------------

 

 

== 兵書略 ==

 

< 兵權謀 >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句踐

)〔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龐煖三篇

兒良一篇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

 

右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 . . . . . . . . . . . . . . . . .

 

< 兵形勢 >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項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

 

形勢者靁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 . . . . . . . . . . . . . . . . .

 

< 陰陽 >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神農兵法一篇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黃帝臣依託也

風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託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託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託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 . . . . . . . . . . . . . . . . .

 

< 兵技巧 >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勝子五篇

苗子五篇圖一卷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彊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搏六篇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蹵?二十五篇

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蹵?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蹵?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範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後世燿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僕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

 

 

== 術數略 ==

 

< 天文 >

 

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黃帝雜子氣三十三篇

常從日月星氣二十一卷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

淮南雜子星十九卷

泰壹雜子雲雨三十四卷

國章觀霓雲雨三十四卷

泰階六符一卷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氣行事占驗三卷

漢流星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氣行占驗十三卷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十三卷

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

圖書祕記十七篇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聽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 . . . . . . . . . . . . . . . . 

 

< 曆譜 >

 

黃帝五家曆三十三卷

顓頊曆二十一卷

顓頊五星曆十四卷

日月宿曆十三卷

夏殷周魯曆十四卷

天曆大曆十八卷

漢元殷周諜曆十七卷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耿昌月行度二卷

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律曆數法三卷

自古五星宿紀三十卷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

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

古來帝王年譜五卷

日晷書三十四卷

許商算術二十六卷

杜忠算術十六卷

右曆譜十八家六百六卷

 

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曆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道之亂也患出於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 . . . . . . . . . . . . . . . . .

 

< 五行 >

 

泰一陰陽二十三卷

黃帝陰陽二十五卷

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

三典陰陽談論二十七卷

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四時五行經二十六卷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

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

堪輿金匱十四卷

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

十二典災異應十二卷

鍾律災異二十六卷

鍾律叢辰日苑二十三卷

鍾律消息二十九卷

黃鍾七卷

天一六卷

泰一二十九卷

刑德七卷

風鼓六甲二十四卷

風后孤虛二十卷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

轉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羨門式法二十卷

羨門式二十卷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五音定名十五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於律曆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凶而行於世?以相亂

. . . . . . . . . . . . . . . . . .

 

< 蓍龜 >

 

龜書五十二卷

夏龜二十六卷

南龜書二十八卷

巨龜三十六卷

雜龜十六卷

蓍書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雜易三十卷

鼠序卜黃二十五卷

於陵欽易吉凶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

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龜者聖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於蓍龜。」「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及至衰世解於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 . . . . . . . . . . . . . . . . .

 

< 雜占 >

 

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嚏耳鳴雜占十六卷

禎祥變怪二十一卷

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

變怪誥咎十三卷

執不祥劾鬼物八卷

請官除訞祥十九卷

禳祀天文十八卷

請禱致福十九卷

請雨止雨二十六卷

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

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

五法積貯寶臧二十三卷

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

昭明子釣種生魚鼈八卷

種樹臧果相蠶十三卷

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雜占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易曰:「占事知來。」衆占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而詩載熊羆虺蛇衆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蓋參卜筮春秋之說訞也:「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訞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訞興人無釁焉訞不自作。」故曰:「德勝不祥義厭不惠。」桑穀共生大戊以興鴝雉登鼎武丁為宗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訞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傷其舍本而憂末不能勝凶咎也

. . . . . . . . . . . . . . . . . .

 

< 形法 >

 

山海經十三篇

國朝七卷

宮宅地形二十卷

相人二十四卷

相寶劍刀二十卷

相六畜三十八卷

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魯有梓慎鄭有裨竈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麤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種

-------------------------------------------------------------------------------------

 

 

== 方技略 ==

 

< 醫經 >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死為生)〔以生為死〕。

. . . . . . . . . . . . . . . . . .

 

< 經方 >

 

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創瘲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 . . . . . . . . . . . . . . . . .

 

< 房中 >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性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 . . . . . . . . . . . . . . . . .

 

< 神僊 >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

右神僊十家二百五卷

 

神僊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味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

'원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한서 구혁지 (지9)  (0) 2018.11.29
한서 지리지 (지8)  (0) 2018.11.29
한서 오행지 (지7)  (0) 2018.11.29
한서 천문지 (지6)  (0) 2018.11.29
한서 교사지 (지5)  (0) 2018.11.29